“韶山冲股票配资收益,长又长,砍柴做工度时光。鸡鸣未晓车声叫,隔夜难存半合粮。有女莫嫁韶山冲,红薯柴棍度一生。”——这是解放前韶山流传的一首民谣,展现了这片土地上贫瘠艰辛的生活。
韶山冲,位于长沙约90公里的偏僻山村,正是毛泽东的出生地。1893年,毛泽东诞生于这个简陋的小村庄。
毛泽东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。当他出生时,母亲文七妹已经26岁,而父亲毛顺生则只有23岁。文七妹此前已经生过两个孩子,但都早早夭折。为了确保这第三个孩子能够顺利长大,文七妹特地回到湘乡的娘家,给孩子在娘家观音庙里认了一块巨石作为干娘,并给孩子起了个小名——“石三伢子”。
展开剩余88%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,生于1870年,出身平凡,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。他勤劳节俭、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毛泽东的成长。1936年秋,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,毛泽东曾回忆道:“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,曾当过兵多年,后来通过做一些小生意,积累了一些财富,买了地,每年能收六十担谷物。”毛泽东还说道,父亲通过积蓄买了七亩地,毛家终于有了“富农”的地位。父亲雇佣了长工,妻子和孩子们也要下田干活。“我六岁就开始做农活了。”
年轻时,毛顺生家中仅有六七亩薄田。尽管他起早贪黑、辛苦劳作,一家人的生活依旧贫困。为了改变命运,他加入了湘军,虽然没有获得官职,却开阔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。退伍后,他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饷银开始经商、经营家庭小生意,并将赚得的钱继续购买土地,逐步扩大规模。毛泽东一直记得父亲常常说:“土地才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。”这句话他一生铭记,甚至在后来的领导生涯中,他仍然坚信“手中有粮,心里不慌”的道理。
毛顺生虽然朴素,但他深知,只有会“盘算”生活,才能过上好日子。他虽未要求毛泽东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却希望他能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,能算几笔账、写几句话。为此,他坚持让毛泽东去读私塾,并常常对启蒙老师说:“种田人不需要什么功名利禄,只要能算算账、写写字就行了。”
在私塾期间,毛泽东的父亲不仅关心他学习经典,还特别关注他的珠算。为了让毛泽东掌握算盘技巧,父亲毛顺生每晚都耐心教导。那时候,毛泽东学会了单手打算盘,而父亲则希望他能练成双手打算盘。有一次,毛泽东在父亲的要求下尝试使用双手打算盘,但始终配合不好。毛顺生严肃地说道:“不习惯也得练,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。三伢子,要学会理财,不然我眼睛一闭,谁来管这份家当?”
毛泽东虽然年幼,但早早体会到父亲希望他能够自立、自强的深情。在毛泽东9到13岁这几年,父亲不仅要他学习文化知识,更要求他承担家庭的农活。毛顺生希望儿子能帮助家里做记账等事情,这让毛泽东深刻记住:“父亲是一位严格的监工,看不得我闲着。”
父亲的教育对毛泽东影响深远,也让他体会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。尽管父亲希望他能专心做农活,但毛泽东依然坚持读书,这成了两人之间的一大矛盾。父亲常常批评他在田间做事不够认真,然而,毛泽东每次都能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,最终父子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:只要农活完成,毛泽东就可以安心读书。
有一次,毛泽东在田里挑了十五担猪粪,父亲回来看到他坐在家里读书,大发雷霆,但毛泽东平静地回应道:“我已经挑完了十五担肥了。”毛顺生气愤地去田里核实,发现果然如此,便没再说什么。从那时起,父亲也逐渐理解了毛泽东对于学问的热情,只要儿子能完成农活,他就不再干涉他的读书。
毛顺生的期望很简单,他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,保持家族的生活水平。可毛泽东的理想远大,他渴望走出韶山,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。毛顺生虽然严格,但他也深爱儿子。记得有一次,毛顺生从外地赶回来,带着礼物给毛泽东和毛泽民,满怀期待地看着儿子兴奋地打开包裹,看到新书和文具时,毛泽东高兴得连声叫好。毛顺生虽然严苛,但背后却充满了父爱。
在毛泽东8岁那年,父亲曾送来两头猪,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跑出来迎接,毛顺生抚摸着儿子的头,笑着说:“猜猜爹给你们买了什么?”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,看到书本后开心得跳了起来。而毛泽民见状也急切地要求:“我也要读书!”毛顺生笑着安慰他:“你还小,过两年爹再给你买书。”这段时光成为毛泽东童年最温暖的回忆。
然而,随着毛泽东的成长和理想的逐渐明确,父子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。1910年,毛泽东与父亲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冲突,并在这场冲突中成功争取到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机会。这一决定意味着毛泽东从此摆脱了父亲及传统家族的束缚,踏上了新的道路。
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父亲起初坚决反对毛泽东外出读书,认为家里贫困,不应该浪费钱财。然而,毛泽东通过舅舅和老师的说服,终于得到了父亲的不情愿同意。1910年春,毛泽东告别父母,踏上了去湘乡求学的路。临行时,母亲不舍地叮嘱他要照顾自己,而毛顺生则默默提醒他:“石三,记得多吃饭,钱不够就给我信,我会送来。”毛泽东深知父母的期望,深深鞠了一躬后毅然离开了家。
在毛泽东的心中,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是他最牵挂的事情。每当有空,他都会抽时间回家看看,哪怕是写信,也要表达对父母的挂念。母亲文七妹因病日渐虚弱,毛泽东尽管身处外地,心中却时刻惦念。1916年,文七妹的病情加重,被送回娘家照料。毛泽东虽忙于自己的事业,但依然通过信件和家人保持联系,希望能尽早见到母亲。
直到1919年,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,毛泽东未能在她临终时陪伴左右。当他赶回家时,母亲已安葬。这一经历深深触动了毛泽东,他为母亲写下了著名的《祭母文》,并作了两副挽联,表达对母亲的无尽哀思。母亲的去世让他更加坚定了改造社会的信念。
尽管父亲毛顺生和毛泽东之间有过许多争执,但在父爱和革命的推动下,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渐得到修复。在毛顺生去世时,毛泽东无法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,但他心中的愧疚与不舍永远难以抹去。1919年,毛泽东和父亲一同拍下的照片成为两人唯一的一张合
发布于:天津市牛达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